守护非遗,点亮文化星河⑨|容艺影视产业学院前往莆田市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展开非遗传承学习活动
发布时间:2025-02-14 动态浏览次数:135

活动前景

wps_doc_0.png

为深入探索和理解中华民族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传承与弘扬那些蕴含深厚历史底蕴、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容艺影视产业学院社团部黄雨婷同学于2025年2月13日前往莆田市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展开非遗文化传承学习活动。

历史介绍

wps_doc_1.png

wps_doc_2.png

兴化府

XING HUA FU

莆田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是莆田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组成部分,街区内有着街巷格局保存完好的大路街、县巷、后街、衙后路、庙前路和坊巷等6条古街,总长约1326米,大多为清代及近代风格建筑。连片的明清古建筑构成了具有莆田地方传统特色的风貌区,内有古谯楼、大宗伯第、崇功祠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街区打造了福建首个“非遗一条街”,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2025年1月23日,入选文旅部公示的新一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

wps_doc_3.png

活动过程

莆仙戏

PU XIAN XI

走入非遗记忆馆,首先展现的就是莆仙戏的服饰称为“戏衫”,行头简单但富有讲究。主要服装包括蟒袍、靠、补袍(官衣)、瓦衫、女袄、军背心等。透过展台可以凝望见在古朴的戏台上,演员们身着色彩斑斓的戏服,头戴精致的冠帽,以细腻的动作、悠扬的歌声,讲述着一个个爱恨情仇、忠孝节义的故事。每一个转身、每一个眼神,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致敬,让观者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段辉煌的历史。从墙上的简介可以得知莆仙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最初被称为“兴化杂剧”或“兴化戏”。

wps_doc_4.png

wps_doc_5.png

通过展示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了莆仙戏的传统道具与服饰,每一件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它们不仅是戏曲的一部分,更是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通过老师的讲解,黄雨婷同学了解到了这些道具与服饰背后的故事与寓意,对莆仙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此外,莆仙戏还保留了宋元南戏的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wps_doc_6.png

wps_doc_7.png

莆仙十音八乐/丹阳船

PU XIAN/DAN YANG CHUAN

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好奇,黄雨婷同学踏入了学习非遗莆仙十音八乐的奇妙旅程。首先展馆师傅介绍了莆仙十音八乐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魅力,它融合了传统民乐与地方特色,被誉为“天籁之音”。在他的讲述中,黄雨婷同学仿佛能听到那穿越时空的旋律,感受到那份来自古老岁月的宁静与美好。莆仙十音八乐包含多种传统乐器,如二胡、笛子、扬琴、琵琶等,每一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色与表现力。在展馆师傅的指导下,黄雨婷同学尝试着触摸这些古老的乐器,从最初的生疏到逐渐熟悉,每一个音符的跳跃都让她兴奋不已。

馆内的模型向黄雨婷同学介绍了丹阳船的历史渊源与独特魅力。它讲述着丹阳船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承载着人们的生计与梦想,穿梭于江河湖海之间,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丹阳船模通常被制作为结构船模,用于展示和传承传统的造船技艺。这些船模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成为了研究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渔航史的重要资料。在莆田等地,丹阳船模的制作技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展现了莆田非遗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莆田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孕育了众多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活动中所展现的精美的莆田木雕到生动的莆仙戏,从独特的十音八乐到精湛的妈祖信俗,以及各具特色的习俗与非遗小吃,每一项非遗文化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学习这些非遗文化的过程中,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感受到了祖先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学习莆田非遗文化活动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让容艺影视产业学院更加坚定了要为保护非遗文化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在未来的日子里,容艺影视产业学院会继续关注和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